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mayasvi),
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輪流擔任祭典儀式。
戰祭祭儀可分四大段落:
預備活動(smouyu'ho)
正典(mayasvi)
歌舞祭(pasu-mayasvi)
結束祭等
一、預備活動
男子聚會所(kuba)是mayasvi祭儀活動中心,
在mayasvi開始前幾天要整理男子會所內的聖物,
修建會所屋頂。婦女準備祭典所需之祭品,
如釀酒、做糯米糕等;
男子要將通往獵區路徑(出征之路)除草,
象徵出獵、出征順利。
二、正典活動
著盛裝:
著鄒族勇士裝,戴皮帽,配木斛草作為戰神認識之標記,
配樹皮簽條於胸前作為護身符,以防止惡靈於祭典時入侵。
持聖火至廣場:
會所之火象徵族人生命之火,經年不熄。
刺殺乳豬:
以豬血和肉來引誘敵靈,乳豬之肝則供戰神食之。
並呼嘯五次,向戰神報告祭典已完成準備。
砍神樹:
神樹(赤榕樹)為戰神降臨會所之梯,
砍除樹枝,象徵為戰神整理路徑。
最後只留下三枝,一枝朝向頭目家、一枝向會所、一枝向石氏家
(鄒族特富野有五大氏族:陳氏、石氏、汪氏、高氏、杜氏),
此三枝均有其維護部落生命的重大意義。
唱迎神曲:
吟唱兩遍,第一次迎接戰神,第二次迎接司令。
身軀上下搖擺,象徵恭迎戰神;
勇士牽手,象徵同心;
舉步前行,是迎接戰神登上男子聚會所。
團結祭:
各氏族將米酒、糯米糕、豬肉等供品攜至會所內,
摻合後共食之,象徵求戰神賜予征戰力量,各氏族團結禦敵。
念凱旋誦文:
部落初生之男嬰由其舅父抱至會所,
並以小酒杯為其祝神。
之後眾勇士唸誦凱旋誦文,
唸畢,長老訓勉勇士,砥礪勇士志氣。
唱送神曲:
勇士排成半圓形舞隊,
逆時針方向自男子集會所走向神樹,
唱送神曲,恭送戰神升天。
唱戰歌:
先唱慢版再快版。
唱快版時,由汪氏、石氏婦女持火把入場,
此火代表氏族之火,要與會所的聖火合而為一;
亦表示勇士征戰的力量因婦女協助而更加充實。
婦女持火把進場後便可開始加入舞隊。
唱送神曲:
再唱一次送神曲,恭送司命神升天。
唱完後男子登上會所。
路祭:
勇士行至社口處,
沿路取茅草,
在社口束茅草做薦台,
並將神花、豬肉置其上,
供奉出征之卜鳥,佑助勇士出征。
家祭:
勇士行至各氏族家屋祝神,
象徵戰神所賜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
成年禮:
午後,將成年之男子在會所舉行成年儀式,
經由長老訓勉後再為他們戴上皮帽。
之後,帶他們至頭目家,
給他們喝少量的酒,
表示已成年可允許喝酒了,
同時也要負起更多的責任。
三、歌舞祭活動
族人以歌舞頌讚戰神及祖先的英勇作為,
為期三天兩夜,
族人在祭歌中學習族人的長幼之序、歷史文化、社會倫理....等智慧。
四、結束祭
第二天或第三天午夜前,
由頭目帶領勇士再唱迎神曲和送神曲,
而後將廣場火堆熄滅,祭典正式結束。
上述文章圖片出處
今天禮拜一五六節
我上的是文化批判組選修的"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這門課
依照主題不同
採分組報告
今天是第一組上台報告
主題是原住民的傳統祭儀 報告了各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活動
有賽夏族的矮靈祭
還有達悟的飛魚祭
當然少不了排灣族的五年祭
等等各族祭典的介紹
其中最深刻的是鄒族戰祭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鄒族
(雖然我身為排灣族)
鍾情於鄒族人平行五度和聲的磅礡
喜歡的是鄒族總是仰著頭對天稱頌的帥氣
(有一場我主辦的活動就是以鄒族為主題)
今天下午那場報告
聽到同學放著Youtube裡的2008特富野鄒族戰祭(mayasvi)片段
那些熟悉的旋律
不禁想起那段台美文化週-美國巡迴訪演的回憶
我們的到訪常引起各地方報紙報導
而有一分地方報導照片主題是我們在跳鄒族的模樣
第二首戰歌慢板舉起腳的瞬間
沉醉在那莊嚴肅穆的氛圍裡
懷念當時候的享受
往年常有遊客到阿里山觀賞其祭典,
但是往後欲上山參觀鄒族戰祭儀式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因為近幾年大批好奇遊客湧入部落中觀賞非但不尊重祭典儀式的舉行,
對於儀式的進行也有諸多影響,
所以經過長老們的幾次會議決定謝絕外客造訪。
對一九九九年鄒族人謝絕外客造訪一事,
想必讓許多人感到失望,
但在此同時,
或許我們更該設身處地想到,
其實鄒族人很努力,
努力地想要從傳統的祭典儀式中找到自己,
而以往或許有太多的遊客只是抱持著遊玩的心態卻不能尊重少數文化,
才會讓一向熱情的原住民朋友不得不謝絕外客;
每一種文化的價值,
應該是不在於依賴它所生存的人數有多少,
而是這樣的文化有著什麼樣的特質。
鄒族人很努力地想要找回自己,
是否我們也能同樣的努力學習珍惜每一種文化呢?
後兩段文章出處